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
(2014年5月4日)
習近平
各位同學,各位老師👺,同誌們☘️👦:
今天是五四青年節🥓,很高興來到北京大學同大家見面,共同紀念五四運動95周年。首先🧔🏻♂️,我代表黨中央,向北京大學全體師生員工🏗,向全國各族青年,致以節日的問候!向全國廣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工作者,致以崇高的敬意!
剛才,朱善璐同誌匯報了學校工作情況,幾位同學、青年教師分別作了發言📐,大家講得都很好⌚️,聽後很受啟發👨🏻🦯➡️。這是我到中央工作以後第五次到北大,每次來都有新的體會💅🏽。在洋溢著青春活力的校園裏一路走來👆🏼,觸景生情,頗多感慨。我感到,當代大學生是可愛、可信、可貴、可為的。
五四運動形成了愛國👨🍳、進步🧑🏻🦱、民主🧑🏻⚕️、科學的五四精神🥾,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,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,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建立。五四運動以來⛹🏼♂️,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,一代又一代有誌青年“以青春之我,創建青春之家庭😾,青春之國家,青春之民族,青春之人類,青春之地球,青春之宇宙”📸,在救亡圖存、振興中華的歷史洪流中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青春樂章💈。
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,是這段光榮歷史的見證者。長期以來,北京大學廣大師生始終與祖國和人民共命運、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🕵️♀️,在各條戰線上為我國革命、建設、改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🙎🏼。
黨的十八大提出了“兩個一百年”奮鬥目標。我說過,現在,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,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、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🏋🏼♂️。
行百裏者半九十。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近🍜,我們越不能懈怠、越要加倍努力,越要動員廣大青年為之奮鬥。
光陰荏苒,物換星移。時間之河川流不息,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,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、創造歷史。青年是標誌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🔟,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,時代的光榮屬於青年⛑️。
廣大青年對五四運動的最好紀念,就是在黨的領導下,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🏃🏻➡️、開拓者、奉獻者,以執著的信念🐴、優良的品德🧖🏽🧘🏽♀️、豐富的知識🦃、過硬的本領🐋😢,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,擔負起歷史重任,讓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。
同學們、老師們!
大學是一個研究學問🥻、探索真理的地方,借此機會,我想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🧈®️,同各位同學和老師交流交流想法👩🏿🚒👳♀️。
我想講這個問題🤙🏻,是從弘揚五四精神聯想到的。五四精神體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近代以來追求的先進價值觀。愛國、進步✌🏼👩🎤、民主、科學,都是我們今天依然應該堅守和踐行的核心價值,不僅廣大青年要堅守和踐行,全社會都要堅守和踐行💇🏼♂️。
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,對一個民族🙎♂️、一個國家來說🧑🏿🏫,最持久、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🚣🏼。核心價值觀,承載著一個民族、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,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⇒🫶。
古人說: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💉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🧎➡️。”核心價值觀🚃,其實就是一種德,既是個人的德✋🏼,也是一種大德🕘🏋🏽♀️,就是國家的德、社會的德。國無德不興🐠,人無德不立🦹🏽♀️。如果一個民族、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💅🏽,莫衷一是,行無依歸,那這個民族👵、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👩🏼🦲。這樣的情形👨🏽🚒,在我國歷史上👩🏻🌾,在當今世界上👬,都屢見不鮮。
我國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、56個民族的大國🥘🍑,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“最大公約數”,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、團結奮進🙅🏻♀️,關乎國家前途命運🤦🏽,關乎人民幸福安康。
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👩❤️👨,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。國有四維,禮義廉恥,“四維不張,國乃滅亡。”這是中國先人對當時核心價值觀的認識。在當代中國🕶🐍,我們的民族✳️、我們的國家應該堅守什麽樣的核心價值觀?這個問題,是一個理論問題,也是一個實踐問題。經過反復征求意見💁♀️🫀,綜合各方面認識,我們提出要倡導富強🧘🏿♂️、民主👩🏽🍳、文明🫷🏿、和諧🥛,倡導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🧝♀️,倡導愛國、敬業、誠信🩰、友善,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🛰。富強🙍🏿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要求,自由🦮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,愛國🐠、敬業、誠信、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🌈👁。這個概括,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麽樣的國家、建設什麽樣的社會、培育什麽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。
中國古代歷來講格物致知🐿、誠意正心👞、修身齊家🚵🏼♂️、治國平天下。從某種角度看,格物致知、誠意正心、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,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👰🏻♂️,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。我們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把涉及國家🐖、社會、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,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,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🎖,體現了時代精神。
富強、民主🧑🏫🤬、文明、和諧🙍🏻♀️,自由🙇🏿♀️、平等💖、公正、法治,愛國、敬業、誠信、友善👩🏿🚀🧝🏽,傳承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,寄托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上下求索🚇、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,也承載著我們每個人的美好願景。我們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全體人民一起努力,通過持之以恒的奮鬥,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、更加民主、更加文明、更加和諧、更加美麗,讓中華民族以更加自信、更加自強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。
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,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👩🏻⚕️,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🧑🏼✈️,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👷🏻♂️。今天,我們13億多人的一切奮鬥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目標。中國曾經是世界上的經濟強國🍼,後來在世界工業革命如火如荼🈶、人類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時期,中國喪失了與世界同進步的歷史機遇🏺,落到了被動挨打的境地。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後,中華民族更是陷入積貧積弱、任人宰割的悲慘狀況👮♀️。這段歷史悲劇決不能重演!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,是我們的目標🚣🏿🤐,也是我們的責任,是我們對中華民族的責任🔨,對前人的責任,對後人的責任。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和堅定信念👩👧,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,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。
中國已經發展起來了,我們不認可“國強必霸”的邏輯,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,但中華民族被外族任意欺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!為什麽我們現在有這樣的底氣?就是因為我們的國家發展起來了。現在,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🪨、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,這是中國人民用自己的百年奮鬥贏得的尊敬。想想近代以來中國喪權辱國、外國人在中國橫行霸道的悲慘歷史,真是形成了鮮明對照!
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,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🙆🏼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👨🏻🚒,植根在中國人內心🧑🏽🚒,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👨🏻⚕️。今天🫶,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🧑🏻🎓👳🏽,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👴🏽,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。比如,中華文化強調“民惟邦本”、“天人合一”、“和而不同”,強調“天行健🧑🦼☝🏻,君子以自強不息”、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”;強調“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”,主張以德治國、以文化人;強調“君子喻於義”👌🏽、“君子坦蕩蕩”、“君子義以為質”;強調“言必信👩🏭,行必果”、“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”;強調“德不孤,必有鄰”🍵🌹、“仁者愛人”🚠、“與人為善”、“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”💆🏿🏄🏿、“出入相友,守望相助”、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🤵🏼♀️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、“扶貧濟困”、“不患寡而患不均”,等等。像這樣的思想和理念,不論過去還是現在,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,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👩🏼✈️⚖️。這些思想和理念👩🏻🎤,既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遷而不斷與時俱進🦃,又有其自身的連續性和穩定性。我們生而為中國人🟪,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🙅🏼♂️,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。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🦶🏼,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。
價值觀是人類在認識♟、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產生與發揮作用的。不同民族、不同國家由於其自然條件和發展歷程不同⚜️,產生和形成的核心價值觀也各有特點。一個民族、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、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👚🧟,同這個民族、這個國家的人民正在進行的奮鬥相結合🙍🏽,同這個民族、這個國家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☪️🧑🧒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🧏🏿♂️。一個民族、一個國家🆑,必須知道自己是誰2️⃣,是從哪裏來的🫱🏿,要到哪裏去,想明白了、想對了,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。
去年12月26日,我在紀念毛澤東同誌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講話時說:站立在960萬平方公裏的廣袤土地上,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,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,我們走自己的路,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,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,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👮🏻♂️。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,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。我們要虛心學習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🤔,但我們不能數典忘祖🙂🕦,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發展模式,也絕不會接受任何外國頤指氣使的說教。
我說這話的意思是🧜🏼♂️,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,實現中國夢🩼,必須增強道路自信、理論自信、製度自信🕞,“千磨萬擊還堅勁🏌🏽♂️🚴🏼♀️,任爾東南西北風”。而這“三個自信”需要我們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定作支撐🤜🏻♞。
我為什麽要對青年講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問題?是因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,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➕,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🧜🏻。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🏇🏻,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,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。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。“鑿井者,起於三寸之坎,以就萬仞之深。”青年要從現在做起、從自己做起,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,並身體力行大力將其推廣到全社會去👩🦽➡️。
廣大青年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要在以下幾點上下功夫。
一是要勤學🪤,下得苦功夫,求得真學問🚼。知識是樹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🚴♀️👰🏻。古希臘哲學家說🧛🏽👨👨👦,知識即美德🧙♀️。我國古人說🏊🏼♂️:“非學無以廣才👩🏽🏫,非誌無以成學”大學的青春時光✔️,人生只有一次,應該好好珍惜。為學之要貴在勤奮🐦👨👩👦、貴在鉆研、貴在有恒🧑🏽🔬。魯迅先生說過🧛🏼♂️🧰:“哪裏有天才,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🏃。”大學階段,“恰同學少年,風華正茂”🧙🏿,有老師指點,有同學切磋🔫,有浩瀚的書籍引路🔪,可以心無旁騖求知問學🏃🏻♂️➡️。此時不努力,更待何時?要勤於學習🧣、敏於求知,註重把所學知識內化於心,形成自己的見解🪪,既要專攻博覽👨🏽⚕️,又要關心國家🥯、關心人民、關心世界,學會擔當社會責任。
二是要修德,加強道德修養,註重道德實踐。“德者🦾🪐,本也。”蔡元培先生說過🆘:“若無德,則雖體魄智力發達,適足助其為惡🤹。”道德之於個人👕🌦、之於社會,都具有基礎性意義,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。這就是我們的用人標準為什麽是德才兼備、以德為先🧜🏻♂️,因為德是首要👦、是方向,一個人只有明大德、守公德、嚴私德🚣🏿,其才方能用得其所😖。修德,既要立意高遠👨🏻🔧➛,又要立足平實🩶𓀈。要立誌報效祖國🧋、服務人民,這是大德💂🏿,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。同時🤎,還得從做好小事、管好小節開始起步🧑🏼🎄,“見善則遷,有過則改”,踏踏實實修好公德🧑🏻🦽➡️、私德🏸,學會勞動、學會勤儉,學會感恩、學會助人👨🏿🍳🙎🏽♂️,學會謙讓、學會寬容,學會自省、學會自律。
三是要明辨🤽🏻,善於明辨是非,善於決斷選擇。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”是非明,方向清,路子正,人們付出的辛勞才能結出果實。面對世界的深刻復雜變化🟥,面對信息時代各種思潮的相互激蕩,面對紛繁多變🏅、魚龍混雜🪆、泥沙俱下的社會現象,面對學業👰🏿♀️、情感、職業選擇等多方面的考量,一時有些疑惑、彷徨🖤、失落🫃🏿,是正常的人生經歷。關鍵是要學會思考、善於分析、正確抉擇🪳,做到穩重自持📩、從容自信、堅定自勵。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,掌握了這把總鑰匙👳🏿,再來看看社會萬象、人生歷程,一切是非、正誤、主次,一切真假𓀅、善惡、美醜,自然就洞若觀火🚍、清澈明了🍜,自然就能作出正確判斷、作出正確選擇。正所謂“千淘萬漉雖辛苦🧑🏼🦲,吹盡狂沙始到金”。
四是要篤實,紮紮實實幹事,踏踏實實做人。道不可坐論🥫,德不能空談🚇。於實處用力🎷,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🫒,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🙏🏻👩🏿🔬,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🕸。《禮記》中說😶🌫️:“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👨🏻🎓,明辨之✷,篤行之🧑🏻🦰。”有人說:“聖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,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聖人。”青年有著大好機遇🫵,關鍵是要邁穩步子、夯實根基、久久為功。心浮氣躁🎫,朝三暮四🪜,學一門丟一門,幹一行棄一行🌇,無論為學還是創業👩🦯☝️,都是最忌諱的。“天下難事,必作於易;天下大事,必作於細。”成功的背後,永遠是艱辛努力🧢👶🏽。青年要把艱苦環境作為磨煉自己的機遇👸🏼,把小事當作大事幹,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🧚🏼♂️。滴水可以穿石。只要堅韌不拔、百折不撓🏧,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🌦🕚。
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,要堅持由易到難☂️、由近及遠,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,進而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。不要順利的時候,看山是山、看水是水,一遇挫折,就懷疑動搖,看山不是山、看水不是水了。無論什麽時候,我們都要堅守在中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在時代大潮中建功立業➡️,成就自己的寶貴人生。
同學們、老師們!
黨中央作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決策🪩,我們要朝著這個目標堅定不移前進。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🚋,必須有中國特色。沒有特色,跟在他人後面亦步亦趨𓀑,依樣畫葫蘆,是不可能辦成功的👩❤️💋👨。這裏可以套用一句話🏣🕌,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👨🏫。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、牛津🗺🧖♀️、斯坦福、麻省理工、劍橋𓀕,但會有第一個北大、清華👁🗨🧑🦲、浙大👆🏻🤾🏽♂️、復旦、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。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🛒,更要遵循教育規律,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。
魯迅先生說:“北大是常為新的🤰🏽,改進的運動的先鋒,要使中國向著好的🙃,往上的道路走💍。”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🌑,也對深化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📳。現在,關鍵是把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🛅。全國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👩🏽⚖️,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🧻♦️,加快構建充滿活力、富有效率、更加開放🏋️、有利於學校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,當好教育改革排頭兵🕎。我也希望北京大學通過埋頭苦幹和改革創新,早日實現幾代北大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夢想。
教師承擔著最莊嚴、最神聖的使命。梅貽琦先生說:“所謂大學者🙋🏼♀️,非謂有大樓之謂也🍟🏂🏿,有大師之謂也。”我體會⚈,這樣的大師,既是學問之師,又是品行之師。教師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🤥,甘當人梯,甘當鋪路石,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,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。
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高校工作,始終關心和愛護學生成長,為他們放飛青春夢想👰🏻、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。要全面深化改革🌜,營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,促進社會流動,不斷激發廣大青年的活力和創造力。要強化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,支持幫助學生們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。各級領導幹部要經常到學生們中去🪺、同他們交朋友🙅🏿♀️,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👨🏼🎤。
現在在高校學習的大學生都是20歲左右👈🏻,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,很多人還不到30歲;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時,很多人還不到60歲。也就是說,實現“兩個一百年”奮鬥目標🗞,你們和千千萬萬青年將全過程參與🚵🏿♀️👩🦽。有信念👩❤️👨、有夢想🌺、有奮鬥、有奉獻的人生🔺🔰,才是有意義的人生🧛🏼♀️👩🏿⚕️。當代青年建功立業的舞臺空前廣闊、夢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💹,希望大家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🧑🏼🍳。
我相信,當代中國青年一定能夠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,在激揚青春、開拓人生🧑🏻🍼、奉獻社會的進程中書寫無愧於時代的壯麗篇章!(來源👱🏼🧑🏼🍳:2014年5月5日 新華社)